紫荊文化集團許正中:文化出海要以產品創新顯優勢、產業協作筑高地、產能升級塑生態

11月20日,2024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正式開幕。在主題大會上,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正中結合紫荊文化集團成立三年多來的實踐,分享了他對推動中華文化及文化產業更好地走向世界的感悟。

在他看來,文化出海要以產品創新顯優勢、產業協作筑高地、產能升級塑生態。

“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政策環境優越,產業基礎雄厚,科技發展迅速,是文化產業出口的天然‘良港’。”許正中提到,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促進“灣區制造”走向“灣區創造”,變“灣區產品”為“灣區出品”,讓“世界工廠”變成“文化賣場”,是紫荊文化集團的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

怎么做?據悉,紫荊文化集團堅持以市場化方式在境外進行商業化運作,例如去年集團旗下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在美國推出大型中國民族舞劇《花木蘭》,票房大賣,吸引萬余名觀眾進場觀看。此外,紫荊文化集團與美國百老匯聯合制作音樂劇《音樂之聲》,在香港巡演時應觀眾要求加演24場。

接下來紫荊文化集團將發揮集團文化產業寬領域、多品類、全鏈條的優勢,與國內外同業加強合作,尤其是挖掘大灣區的文化資源,嫁接大灣區的技術優勢,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在許正中看來,除了以產品創新彰顯灣區獨特優勢,還要以產業協作構筑灣區文化高地。

為什么要重視產業協作?許正中列舉了文化產品新業態的潛力。當前,網文、網劇、網游已成為文化出海的“新三樣”。數據顯示,今年7月至10月,100多款出海短劇APP的收入總值超過2億美元。

“這些出海的文化‘新三樣’,無不與移動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聯系在一起。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門類齊全、制造實力突出、技術迭代領先、創新意識強烈,只要整合資源、串珠成鏈、聯網成片,就能催生文化新質生產力,創造新需求、帶來新市場。”許正中說,下一步集團將進一步加強科技與文化的融合,發力短視頻、微短劇、游戲等新賽道,在境外推出水墨光影秀、氦氣球觀光等新場景,用硬科技推出更多在境外聚眾吸睛、賣座熱銷的文化爆款。

此外,許正中還提到,文化產業具有融合性強、可塑性強、關聯性強的特點,與其他產業融合空間廣闊。突破產業邊界、重組產業要素形成的“文化+”新業態,往往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紫荊文化集團是一家在港文化央企。推動文化出海,是我們必須擔負的職責使命。立足香港這個‘出海口’,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和內地的中華文化‘大本營’,是我們推動文化出海的最大優勢。”許正中說。

(稿件轉載自21財經客戶端,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廣州報道。)